医药招商加盟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10-81351800

Biotech进退两难?天境再次踩坑!君实、贝达、康方快速补

   日期:2022-07-18      浏览:96    评论:0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5个交易日,天境生物股价连续下跌,合作伙伴MacroGenics核心在研产品B7-H3单抗伊布妥组单抗,II期临床试验(CP-MGA271-06)遭遇终止,让天境生物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19年7月11日,天境生物以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不高于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以及年度净销售收入分成,与MacroGenics达成
   刚刚过去的5个交易日,天境生物股价连续下跌,合作伙伴MacroGenics核心在研产品B7-H3单抗伊布妥组单抗,II期临床试验(CP-MGA271-06)遭遇终止,让天境生物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19年7月11日,天境生物以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不高于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以及年度净销售收入分成,与MacroGenics达成合作,获得伊布妥组单抗在大中华区域的独家临床开发及销售权,并参与MacroGenic主导的全球临床研发。
 
  然而,随着伊布妥组单抗II期临床试验的终止,也让天境生物对于未来产品管线药物联合开发在国内的进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值得一提的是,刚出道时被看作“资本宠儿”的天境生物,此前曾传出寻求出售的传闻,虽然该消息得到了官方否认,然而,叠加吉利德宣布暂停CD47抗体研发的消息,天境生物“二次踩坑”,上半年一直身处舆论旋涡。
 
  如今,资本市场对于医药创新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思考。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授权引进(license-in),资本进入新周期,既有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也有医药创新涤除泡沫回归理性的调整效应。
 
  此前曾有明星投资人观点认为:“企业在婴幼儿时期尚可以讲故事,但是等到产品、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还是看能挣多少钱。”市场真正担心的,始终是创新药产品对于企业业绩贡献的确定性。
 
  如今,凭借差异化产品布局的部分Biotech,以及拥有自身造血能力的Biopharma,正在开始走出资本市场低谷,大浪淘沙之下,部分Biotech企业所面对的重重挑战与压力,天境生物只是一个缩影。
 
  01、 “临床不及预期” Biotech开始进退两难
 
  7月11日,MacroGenics公司宣布终止其主要药物B7-H单抗伊布妥组单抗的一项II期临床试验CP-MGA271-06(联合PD-1单抗或PD-1/LAG-3双抗,复发难治性头颈鳞癌),主要原因是药物安全性验证中出现了比例不小的死亡事件。
 
  MacroGenics表示,在该项目62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2个研究组发现了7例可能与出血事件相关的死亡事件。此外,在这7例死亡事件中,有6起被调查人员评估为继发于疾病进展和/或与研究治疗无关,1 起事件被评估为可能相关。
 
  去年,天境生物宣布依布妥组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实体瘤的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受理,目前该临床试验尚无患者入组。7月13日,天境生物对媒体表示,天境生物不是该临床试验的申办方,也没有中国患者参与此试验;公司正在与MacroGenics保持密切沟通,以评估CP-MGA271-06研究对于中国项目的影响。
 
  目前,天境生物尚未有任何一款产品成功上市,对于主要以在研管线产品为主的Biotech,临床开发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今年年初,吉利德宣布其CD47抗体Magrolimab与阿扎胞苷联合的临床试验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叫停,研究者发现在Magrolimab与阿扎胞苷联合治疗临床研究的不同试验组中,研究者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SAE)在不同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吉利德也宣布将部分暂停CD47抗体+阿扎胞苷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CD47药物的“血液毒性”问题,进一步引发了资本市场对天境生物的担忧。作为天境生物重点布局的核心靶点,CD47曾为公司带来了诸多关注和资本溢价,2020年9月,天境生物凭借与艾伯维就CD47单抗来佐利单抗(TJC4、Lemzoparlimab)达成近30亿美金的战略合作,刷新了当时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向海外授权交易“天花板”。
 
  随后,曾有报道称天境生物正在探索包括将公司出售在内的选项,然而上述消息第一时间遭到天境生物否认;同时,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明确公司将进一步加速从Biotech向Biopharma转型,并加大全球化发展投入。
 
  然而,在市场看来,Biotech要成为Biopharma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位创新药企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能够成为Biopharma,也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需要成为Biopharma。
 
  更进一步,资本市场的快速变化,也让投资者对部分Biotech转变为Biopharma的长期追求正在失去耐心,对于拥有看似庞大研发管线,但缺乏足够商业转化成果的企业,资本寒冬之下,缺乏造血能力,叠加新冠疫情对临床研究造成的直接影响,极有可能拖垮在研产品的临床试验进程,导致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信心。
 
  不难预想,投资者对创新失去信心将带来何种结果。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ASCO年会上,天境生物公布了尤莱利单抗(CD73)联合特瑞普利单抗(PD-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II期临床试验的最新研究数据。虽然在部分患者队列中观察到最高的反应率数据,然而,研发不及市场预期让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天境生物股价暴跌26.88%,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指出,CD73单抗的II期临床最新数据并非临床失败,只是与阿斯利康Oleclumab相比“不够惊艳”;然而,对于Biotech公司来说,面对阿斯利康这个具有强大的商业化销售能力的MNC,如果没有巨大的产品创新优势,很难挽留资本市场投资者。
 
  02、研发新药“叫好不叫座” 利好出尽皆是利空?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踏中创新药政策红利,国内Biotech在资本市场异军突起,甚至有部分企业仅仅依靠“研发管线堆砌”、“制作PPT”就足以吸引早期投资,野蛮生长造成的创新风险已经开始积聚。
 
  资本市场拉动的医药创新乐观情绪,如今正在急转直下,上市破发、交易低迷、股价下跌、估值下滑、融资艰难已经成为常态。
 
  面对推动临床开发必须投入的大笔资金,生物医药q企业已经等不起了,定增再融资、砍管线、寻求并购,都是“活下去”的必须选择。
 
  对于已经登录二级市场的生物医药企业,发布再融资方案显然是补充流动资金的优先选择。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贝达药业、康方生物等企业纷纷开闸吸水,补充流动资金:
 
  5月16日,君实生物定增方案获上交所受理。经调整后,君实生物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A股股票,募集不超过39.69亿元;
 
  6月13日,贝达药业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亿元,其中7亿元用于贝达药业(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7月8日,康方生物发布公告,公司与摩根士丹利(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以每股24.27港元的价格,向不少于六名承配人配售合共2400万股配售股份。本次配售完成后,刨除费用项,预计公司配售所得净额约为5.77亿港元。
 
  无论是手握肺癌靶向药的贝达药业,还是头戴PD-1首批“光环”的君实生物,以及刚刚实现双抗产品上市的康方生物,面对庞大的临床研发和产品商业化投入,产品获批“利好”之下,资本市场“利空”情绪发酵,现金流依然捉襟见肘。
 
  以君实生物为例,5月23日,君实生物公布在研药物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然而,与天境生物相似的是,君实生物的科创板股价却在第二天触及跌停,H股跌超12%,股价和市值双双“蒸发”。
 
  开源的同时,节流也成为必选项,裁员、砍管线形势所迫,不少公司已经开始行动。日前,沃森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上海泽润终止重组EV71疫苗研发,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双价HPV疫苗WHOPQ预认证、9价HPV疫苗临床研究、重组新冠疫苗海内外临床研究;三叶草生物也曾发布公告称,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中,为延长公司的现金生命周期,公司将资源优先配置给新冠肺炎相关的产品和某些早期项目,减少对非新冠相关的中期、后期项目和新基础设施的投入。
 
  一级市场同样寒风瑟瑟。数据显示,2022年前5个月,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投融资事件同比减少45%,投融资金额同比减少37%,以往医药创新企业扎堆“me-too”,挤抗肿瘤“独木桥”,致使创新药落下了“叫好不叫座”的虚名。
 
  创新门槛大幅提升,希望锁定未来商业化渠道,让更多企业开始寻求“背靠大树”,新药研发也开始加速药企之间的分工与分化。石药集团控股铭康生物,南新制药收购兴盟生物,让行业看到了Biotech公司除了上市之外的另一种道路。
 
  资深投资人表示,以往医药领域投资者的投资思路更像是互联网投资——砸钱赌赛道,烧钱赌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这还是熬死竞争对手、垄断细分市场的“流量思维”。
 
  “医药投资还是要回归医药行业本质,究竟有没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没有真实的临床使用场景,大领域、广适应症只是一方面,产品本身的创新性,知识产权核心壁垒是否足够‘硬核’,这才是医药并购和投资的关键。”上述投资人表示,海外大公司收购Biotech往往只有一个原因——产品/平台的专利绕不过去,对于真正创新的产品,想方设法绕过专利做me-too,不如联手把创新药做成、做大、做强,这个思路非常值得国内思考。
 
  如今,一二级市场仍处于低谷,七月份以来,虽然医药创新热度有所回升,但大环境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扭转。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医药创新领域明显开始告别浮躁,更加趋于理性。
 
  医药创新,从靶点发现到新药上市,这是一条成功率很低的路。《2011-2020年临床研发成功率及其贡献因素》报告显示,近10年所有开发项目从临床I期到获批上市的总体成功率仅为7.9%;对于未有新药上市的靶点进行开发到新药上市,也就是业内常说的“First-in -class”,能顺利完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研发新产品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有好的管线,但没有产品出来。资本市场寒冬,显然放大了这一创新资源和市场价值的矛盾。
 
  随着资本市场对于本土医药创新企业的投资开始趋于理性,资本市场监管对于研发企业的创新成色愈发关注,再加上医保对于创新药支付能力的“中国国情”,持续引发行业对Biotech企业商业化能力的关注。
 
  行业普遍认为,越来越多Biotech创新企业在研产品获批上市,产品商业化的市场表现也进一步反映着企业研发策略与市场选择。产品获批上市之前,企业估值与产品价值难以客观估量,而一旦进入产品商业化阶段,企业不仅需要用研发管线展示创新实力,更需要思考市场端临床需求的差异化,凸显创新产品的商业价值。
 
本文系中医招商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文链接:https://b2bo.cn/news/show.php?itemid=302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
Copyright 版权所有:中华医药招商网 | 客服电话:15311449466 | 备案:
免责声明:本网站只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不进行网上销售,对交易双方不负任何责任。望双方谨慎线下交易。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违反行业相关政策及国家法律规定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如有信息、图片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9-2021 www.b2bo.cn All Rights Reserved.